科系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本科生培养>>专业介绍>>正文
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11-15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包含本学院专业发展历史沿革等信息。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主体学科为电气工程,属于国家一流建设学科,长期处于国内前两名的领先位置,在第四轮学科评比中为“A+”类。学院现有教职工300余人,教授93人,副教授90 人,包括院士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人才19 名、国家级青年人才15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6名、IEEE Fellow 3人、973首席2人,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

学院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传统,努力建立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善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有优势的学科方向和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基地,包括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特种电气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智能电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智能电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高压放电与等离子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高电压大电流测试技术及装备工程实验室等。有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陕西省创新团队、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等群体。这些都为电气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下设3个本科专业,能源互联网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主专业是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源于南洋公学1908年创建的电机专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创建的电气专业。二级学科设置与国内外高校相比最为齐全,实力在全国处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电气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和研究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

专业定位:基于我校“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以建设世界一流专业为目标、以引领国际电气工程教育为己任,着眼于能源变革和人类未来发展,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本科生学生情况。

1. 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包含本学院在校生总人数,本科生人数及占比等信息。

附表1 本学院在校本科生总人数人,专任教师与全日制在读学生配比为1:8.2

电气

钱学

森班

电测控

储能

科学

电气

(越杰)

合计

2018级

338

47

19

/

3

407

2019级

341

32

23

8

3

407

2020级

342

22

26

9

5

404

2021级

386

29

35

8

4

462

合计

1407

130

103

25

15

1680

2. 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包含学生、专业双向选择情况。

2022年大电类分流中,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353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计划录取30人。

2021年转专业学生报名踊跃,共计报名54人,最终通过笔试及综合考查结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接收28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接收5人,共计33人。

2021级智能电气(钱学森班)交叉专业选择中,选择智能电气(材料)模块9人,选择智能电气(物联网)模块9人,选择智能电气(能动)模块10人,5人淘汰至电气普通班。

3.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包含各专业的专业特色、培养目标,毕业生的面向领域等情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掌握电气、材料、自动化、电子与信息等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信息、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从事教育、科研、工程设计与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本科人才。毕业生在国内外具有一流竞争力,能够在关键岗位发挥骨干和领军作用,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本专业以国家重大需求及国际学科前沿为导向,服务于电力设备制造、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的建设,向空间、深海等国家重点领域延伸,储备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与技术。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下,基于我校在微纳系统与传感器、精密测试与光学仪器、故障诊断与健康监测、生物检测仪器、特种分析仪器等方面的研究优势,培养掌握传感器技术、测试技术、控制理论、电子技术、信号处理、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具有较宽领域的技术基础和坚实的专业基础,具备提出和解决测控技术与仪器开发方面的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能在智能制造、信息、能源、电气、环境、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从事仪器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储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具有整合思维、工程推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具备从事储能材料、器件与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未来各种新能源产业领域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顺应我国新工科建设和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新趋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以“数理基础厚实、专业交叉融合、工程思维导向、实践能力创新、个性模块管理”为特色,依托和整合西安交通大学6个理工类优势学科(含两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依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针对储能系统设计、应用及安全运维、高性能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经济性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培养站在世界储能技术前沿、勇于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和具有宏观战略思维和市场思维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本专业同时支撑储能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实施产教融合,推动提高我国储能行业的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实现储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022年我院申请新增“能源互联网工程”专业,已纳入2022年高考招生目录。能源互联网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深刻理解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体系及其相互转换的基础原理,具备综合贯通与协同考虑的大能源观,掌握将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内外能源市场与消费机制,具备能源政策、能源经济等专业素质,能够从事能源互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管理、运行等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卓越领军人才。

4. 本科留学生情况。包含本科留学生的生源地及各籍留学生在本科生人数中占比等信息。

电气工程学院共有本科留学生3人,202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留学生1人,201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留学生2人,留学生在本科生人数中占比为0.18%。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 师资条件。

1. 师资数量、队伍结构、生师比。包含专任教师⑴数量;⑵职称;⑶岗位类别(理论、实验);⑷年龄层次及专任教师与全日制在读学生配比等信息。

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积极进取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4人,其中,教授93人、副教授90人,讲师3人,青秀18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90%;专任教师中196人具有博士学位,占96%;6人具有硕士学位,占3%,2人为本科学历,占1%。

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青秀

教师数量

93

90

3

18

专任教师中60岁及以上的6人,占3%;51-60岁的人48人,占24%;41-50岁的人58人,占28%;40岁以下的92人,占45%。专任教师的最后学历和学位来自外校的41人,教师异缘比例为20.1%,和去年基本持平。

专任教师年龄层次

年龄

20-30

31-40

41-50

51-60

60+

教师数量

11

81

58

48

6

电气工程学院下设2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学任务的落实依托7个教研室,即:电机教研室、电器教研室、高压教研室、发电教研室、绝缘教研室、工业自动化教研室、测控教研室。另外,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2个省级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教学中心。目前,全日制在读学生1680人,专任教师与全日制在读学生配比为1:8.2。

2. 教师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情况。包含⑴本科生开设课程数量;⑵承担教学任务教师数量;⑶不同职称教师数量、占比(突出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等。

学院鼓励所有教师均为本科生上课。我院专任教师共计204人,教授93人、副教授90人、讲师3人、青秀18人。在2021-2022学年,本科生课程共计109门,为本科生授课的教师总人数为189人,其中教授88人,占比46.5%;副教授70人,占比37%;讲师3人,占比1.59%,青秀教师因无授课资格,本学年暂不承担授课任务。教师的授课反馈信息纳入年终考核,大部分专业任课教授除了完成理论授课外,还要求参与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大创项目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评价满意度高。从制度上保障了教授、副教授对本科教学的投入。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比例要求达到100%,除去新入职教授、副教授没有授课资格的教师17人外,教授上课比例为95.2%;未达到100%的主要原因有:部分专业选修课选课人数太低,导致未成功开课或连续3年未开课已停开;因2019版培养方案调整部分课程调整开课学期,刚好错开一整学年未排课;个别教师因病休假中。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正在积极组织院校试讲和老带新上讲台帮扶工作,争取让年轻教师尽早获取授课资格;另外被停开的课程,加大专业课程的整合以及开辟更适应最新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或通识类课程。

(二) 教学条件。

1. 教学经费投入。包含⑴学校下拨及学院自筹等其他教学经费;⑵投入本科教学经费等情况;⑶教学绩效分配原则。

2021年下拨教学经费22.4万,能源互联网课邀请企业知名专家费用3.35万,大类分流等招生宣传支持1.53万、设立能源互联网专业建设支持6.25万,会议费2.21万,评审费2.13万,每个教研室办公经费支持4.22万,办公费2.71万。

2. 其他特色教学条件。包含除学校公共资源外的特色基础设施条件等。

为了满足本科生持续大规模扩招带来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需求,急需购置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同时,教育部提出课程应该满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因此所购置实验仪器设备不能只是已有设备的单纯数量增加,还应该增加可以满足两性一度的要求。因此,获批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购置电工电子实验室所需的仪器设备。

3. 实践教学条件。

为了改善当前工程教育的现状,需要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实践教学需要围绕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组织和开展,为学生提供真实工程背景和工程训练,帮助学生应用和整合学科知识,发展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我院开设了《创新设计与竞赛》类的实践课程,已经在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中倡导与推行,本项目基于已经开设两轮的《创新设计与竞赛》实践课程,提出面向创新创业和高水平竞赛支撑为目标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思路。其次电路等基础课程将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实验教学。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从本专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中选择课题,经适当简化后,转化为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使学生在学习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早亲历工程,触摸工程,增强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另外,实验任务难度梯级化。将每个验证型实验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两部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学习完成提高任务,为培养科研能力提供平台与条件。

4. 生均课程门数

2020-2021学年,电气工程学院共开设课程119门,其中通识类9门,学生生均课程17门。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 专业建设情况。包含各级各类专业认证、评估;教学成果奖获批、优势特色专业等情况。

电气工程专业,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首批一流学科、第四次学科评估A+学科,依托电气工程A+学科优势,电气工程一方面做好本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实验室建设、虚拟教研室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工作,另一方面提出西部高校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共同体理念,不仅提出了理念指引、贡献了行动方案,而且身体力行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了多次交流活动和资源共享,最终实现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同时与新疆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联合培养本科生,目前已联合培养新疆大学25名学生,这些学生进入电气学院跟随2019级和2020级学习。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满足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对工程科技人才的新要求,电气工程学院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依托传统电力能源领域优势力量,探索、设立能源互联网专业,培养具有综合能源观,掌握将能源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知识与技能,具备解决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能源互联网工程专业已于2022年启动招生。

为了适应国家双碳目标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加快电力储能方向的人才培养速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设储能科学工程(辅修)专业。该辅修专业已顺利开班,首批参与辅修的学生有25人。

(二) 课程与教材情况。包含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出版等情况。

课程建设:推进课程建设,特别是MOOC、微课等一流课程建设,培育申报国家一流课程3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模拟电子技术”、“通过实验学电路”;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1项“新能源电力系统短路故障特性及断路器选择性保护仿真实验”。省级一流课程4门:电机学,信号与系统,电工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与微处理器。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2022年新增课程思政示范标杆课程一门-能源互联网;新增通识类课程2门:“电动汽车与生态系统,新能源材料与装备”。其次经西安交通大学本科“名课程”第二轮验收合格的14门课程,全部认定为西安交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教材出版:着力加强教材建设,2021-2022年出版教材5本, 《电机学》、《电磁场实验、演示及仿真(第3版)》,《STM32CubeMX基础教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3版)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3版)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另外由我院邱关源、罗先觉教授编著的《电路》(第5版)2021年喜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

(三) 名师培育情况。包含各级各类名师培育进展;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等情况。

教师获奖:2022年获校级名师1位(王曙鸿),2021年获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西安交通大学教学三大奖获教学团队1项(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教学团队),卓越奖1项(张冠军),2021年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方万良),2022年获批电力电子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刘进军)。

(四) 教改项目获批情况。包含各级各类教改项目获批等情况。

21年获批陕西省教改项目2项:西部高校人才培养共同体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别朝红牵头),以“创新、实践”为导向,将开关电器设计理论与软件自主开发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孙昊);校级教改项目2项:课程思政融入电类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沈瑶),交叉创新为基,思政同向同行—实验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构建(原晓楠);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1项,22年国省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53项。

四、教学质量保障

院系督导制度建设情况。包含院系督导队伍建设及规章制定情况,包含院系教师同行听课、学院督导听课、领导班子深入一线听课等情况。

学院建立了两级(院,教研室(中心))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形成了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和审查、课程教学过程监督检查、新讲师上讲台严把院校两级试讲资格、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审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等一系列完整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质量评价和管理制度,为落实学校本科教学重要环节的督导全覆盖的要求,我院2021年9月成立了电气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督导专家组,由刘晔教授担任组长,王仲奕、赵彦珍、高琳、金印彬、陈文洁五位资深教师为督导组专家成员,深入教学第一线,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试卷批改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和后进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堂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帮助和指导,有针对性地为学院教学教育改革和发证提出建议和咨询。

本年度院系教师及领导班子深入一线课堂,分理论课程、思政课程和实验课不同课程类别,分别重点听取了新任教师、不及格率较高、教学质量评价评分较低的课程,认真仔细填写“课堂教学督导专家评价指标”表,院系教师听课共计14门次,院系领导班子、学院督导专家及同行专家听课共计31门次。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 学生学习效果。包含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竞赛获奖、评奖评优、毕业论文指导及评优等情况。

2021-2022学年我院2018级、2019级、2020级、2021级分别在十八项竞赛中获得奖项,其中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家级3项,省部级39项,2021年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3项,省部级13项,202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Outstanding Winner7项,Meritorious Winner19项,Honorable Mentions36项,202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14项,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部级3项,2021年中国国际飞行器挑战赛国家级1项,2021周培源力学竞赛(个人赛)国家级2项,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2021投壶行觞国家级2项,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机器马术赛国家级3项,第十二届物理学术竞赛国家级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部级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部级3项,202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家级17项,2022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省部级1项,2022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国家级7项,省部级6项,2022年中国机器人大赛获得国家级2项,第二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获得国家级2项,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1项。

202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参与人数425人,电气学院学生419人,外院学生9人。毕业论文成绩按照等级制划分,其中成绩在A-~A+有226人,占比53.18%,成绩在B-~B+有179人,占比42.12%,成绩在C-~C+有19人,占比4.47%,成绩为D有1人,占比0.24%。2022届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中共有5位同学获选。

2022届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共计187人,其中教授84人,占比45%,副教授79人,占比42%,其他24人占比13%。

(二) 毕业生去向及用人单位评价,包含本科生出国交流情况等。

电气学院2022届毕业总人数427人,其中2018级毕业403人,2017级和2016级共毕业24人。根据学生就业创业信息网数据统计,国内升学301人,占比70.49%,出国出境留学21人,占比5.3%,签约就业52人,占比12.18%,灵活就业45人,占比10.54%,8人毕业去向未落实,占比1.87%。2022届毕业去向实际落实率98.13%。

电气工程学院2022届毕业生去向统计

单位性质

人数

比例

国内升学

301

70.49%

出国出境留学

21

4.92%

签约就业

52

12.18%

灵活就业

45

10.54%

未填信息

8

1.87%

2022届毕业总人数

427

毕业去向落实率98.13%

国内升学人数中,超过88%的毕业生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其他分别被录取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众多国内知名高校。

出国出境留学毕业人数21人,占毕业生总数4.92%,相较于去年5.1%的出国出境留学率,今年略微降低。留学目的地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其中留学美国人数6人,占比28.57%,留学日本5人,占比23.81%,留学新加坡3人,占比14.29%,留学英国2人,占比9.52%,留学中国香港3人,占比14.29%。留学高校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吉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此外,2021-2022学年期间,2019级共计10人参加中法“4+4”项目,预计于2023年9月前完成所有课程并毕业。

2022届毕业生签约就业共52人,其中23人签约国有企业,占比44.23%;9人签约国家电网等电网公司,占比17.31%,5人签约机关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及科研设计单位,占比9.62%;15人选择其他企业,占比28.85%。

电气工程学院下设两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2022届毕业总人数427人,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399人,2018级毕业384人,2017级和2016级毕业15人;测控技术与仪器毕业28人。2018级毕业19人,2017级和2016级毕业9人。

六、特色发展

学院的特色及可推广的经验。

西安交大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1600余人,学科实力全国领先、享誉国际;在2016年学科评估中获得A+,进入全球ESI 1%学科行列,具备重要的推广价值,有助于提升我国电气工程本科教育的质量,为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相关学科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提供支撑。学院成立西部联合共同体联盟,对其他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及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借鉴价值,值得加以总结推广。

1. 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2021年12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依托罗先觉名师工作室面向电气、生命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培训,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赛一等奖获得者、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主持人、能动学院教授周屈兰作报告,国家级教学名师、电气学院罗先觉教授,电气、生命学院教学副院长点评,参会人数超过200人。2022年9月,我院邀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刘艳丽教授和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为我院年轻教师进行线上讲座,线上线下参会人数超过300人。我院2022年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共申请7项。

2. 能源互联网招生启动。2022年上半年我院开展能源互联网工程专业启动招生工作,先后邀请全国行业内专家进行院内函评、会评并及时参加学校答辩,目前该专业已加入2022年高考招生目录。

3. 西交利物浦本科教学项目。我院配合学校教务处联合西交利物浦进行本科教学合作项目,共商议落实11门院内外课程及28名任课教师为西交利物浦学生进行全英文授课,目前项目正在有序开展。

4. 国际交流。我院出国出境留学毕业生人数21人,比去年多4人。留学目的地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其中留学美国人数6人,占比28.57%,留学日本5人,占比23.81%。留学高校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吉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

5. 创新实践能力明显增强。2021-2022学年,学生参与的竞赛获得国家奖34项,省部级50项。2021年国省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结题验收共26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10项,校级1项,2022年国省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共计53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18项,校级17项,同比去年增加了5项。

6. 新增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电力电子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实验教学项目以培养“新工科”电气人才、优化共享教学资源为目标,在课程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使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高端电力电缆、特高压输电线路中的分裂导线及绝缘子的建模和电场分布的特点,加深对特高压输电系统的认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工程意识和能力。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院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根据学院(部、中心)各级领导及院级专家对学院所开课程进行听课抽查情况,及时汇总反馈听课评价意见,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改进教学效果,通过团队帮助和学院监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学院书院之间的联系,探索双院协同育人新路径。电气学院积极探索学院书院双院育人模式,切实落实学院育人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院资源优势,为开拓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对专业、行业的认知以及对学院的归属感,我院特邀不同领域知名校友为电气2022级本科新生开展系列专题报告。

配合全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落实电气工程学院本科课程思政全覆盖建设实施方案。

附表

表格1-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院在校生

本科生

专任教师

本科生师比

1680

1680

204

8.2:1

表格1-2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青秀

教师数量

93

90

3

18

表格1-3专任教师年龄层次

年龄

20-30

30-40

40-50

50-60

60+

教师数量

11

81

58

48

6

表格2教改项目获批情况

教改项目

获批进展

西部高校人才培养共同体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别朝红)

进行中

将开关电器设计理论与软件自主开发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孙昊)

进行中

课程思政融入电类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沈瑶)

进行中

交叉创新为基,思政同向同行—实验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构建(原晓楠)

进行中

表格3-1学生参加竞赛获奖情况

赛事名称(级别)

获奖等级

获奖数量

202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国家级

3

省部级

39

2021年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

国家级

3

省部级

13

202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Outstanding Winner

7

Meritorious Winner

19

Honorable Mentions

36

202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国家级

14

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省部级

3

2021年中国国际飞行器挑战赛

国家级

1

2021周培源力学竞赛(个人赛)

国家级

2

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2021投壶行觞

国家级

2

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机器马术赛

国家级

3

第十二届物理学术竞赛

国家级

1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省部级

1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省部级

3

202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国家级

17

2022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省部级

1

2022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国家级

7

省部级

6

2022年中国机器人大赛

国家级

2

第二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

国家级

2

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国家级

1

表格3-2学生评奖评优情况

奖项名称(级别)

获奖(评优)等级

获奖数量

优秀学生标兵

校级

2

表格3-3学生毕业论文评优情况

毕业论文评优级别

获评数量

优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