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暖阳煦煦。虽然新冠肺炎疫情让校园的主干道失去了本该有的热闹,但是走进栋栋大楼,教研室里、计算台前仍然活跃着忙碌的身影。记者随机访谈了一些老师,“心急”是他们的共同感受。面临疫情,他们依然充溢着“锐兵刃、彀弓弩”的精气神。面对困难,他们的认识质朴也坚定:“不能坐以待毙,得从危机中寻找机遇,现在抢回的时间就是后面领跑的时机。”
梧桐西道上,记者走进电气学院高功率电磁环境实验室,谢彦召和王绍飞两位老师正在各自的电脑前忙碌,他们正在为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做准备。“虽然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实验室管理严格,实验不能正常进行,但有大量的准备工作可能趁此机会做起来。设计相关实验链路,提前做好理论设计和实验器件的定制,一开学就可以快速运转起来了。”王绍飞介绍。这段时间,王绍飞每天都到学校来办公,他住在曲江宜居人才公寓,为了做好防疫与工作两不误,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通勤。
谢彦召除了全力做好科研实验的准备工作,还积极在疫情防控研究中寻找新的“增长点”。2月7日、15日,他分别组织了两次主题为“电磁兼容与电磁安全角度谈促进新冠肺炎防控”“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技术与新冠病毒疾病消毒灭菌应用”的公益网络研讨,全球100多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参加研讨,不仅为疫情发展趋势的建模预测、疫情防控应急体系建设和措施优化等提供参考,还梳理总结了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技术在消毒灭菌方面的优缺点,产生了许多面向实际需求的研究新思路。“我们现在正在加紧组织抗击疫情的学科交叉创新项目”谢彦召说。
走进位于东一楼的陕西省智能电网重点实验室,郝治国老师正指导一名博士生分析数据。“学生因为准备毕业论文没有回家过年,当老师的也不能耽误时间。”郝治国介绍,春节以来,他的工作日程表也是满满当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策划与申报、创新港实验室平台的建设搬迁等任务是重中之重。郝治国所在的电力系统及其弹性技术研究所目前已完成科研平台设计和装修,办公家具招标也已完成,开工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在东一楼,记者还遇到了正在督查疫情防控的电气学院院长别朝红。“学院每天有40多位老师进校工作,他们的积极性很高,更要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督导。”别朝红逐一检查办公场所的消毒工作,叮嘱正在办公的老师们勤加洗手、保持距离、避免交谈。别朝红介绍,为了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保障不停教、不停学、不停研、不停工,电气学院党政班子春节后就一直在线工作,成立了学业咨询组、心理辅导组、困难排解组、创新港平台建设专项组、“双一流”动态数据监测专项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指导专项组,精准服务推进学院各项核心工作。
“学院创新港实验平台建设一刻也不能等。”主抓创新港平台建设的电气学院党委书记梁得亮介绍。春节以来,学院20个研究中心的需求论证、方案细化工作通过线上讨论的方式一直没停。“昨天,研究中心的老师们还各自驾车去创新港做实地测量,就是为了尽快敲定设计方案,复工以后尽快开展施工。”
走出电气学院,记者又来到能动学院东三楼。热力系统节能团队的刘继平、陈伟雄、种道彤、刘明几位老师在各自的办公室中或奋笔疾书,或开视频会,神情非常专注。“虽然疫情当下,腿脚跑不出去,但是线上的联络合作还是不能放松。”刘继平正在和华润集团召开线上会议,研讨校企项目合作的对接申请。青年学者刘明则正在认真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准备本科生毕业设计所需资料、对接项目写本子,重要的事情太多了,根本不可能停下来。”刘明笑着说。
春节以来,热力系统节能团队的老师们采取轮班轮值制,始终保持在岗在线,维持虚拟仿真平台的正常运行,保障所有校外的学生都能够正常使用远程功能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东三楼值班室的进楼登记表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老师们争分夺秒与疫情带来的这段“清静”时光赛跑的脚步。
“聪明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备课、写书、写论文、构思科研,变坏事为好事;还有一些人在看闲言碎语、过着杞人忧天的生活。防疫状态看出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近几天,能动学院党委书记何茂刚的一段感言“刷爆”了交大人的微信朋友圈。“为什么一下子火了?”面对记者的提问,何茂刚笑说:“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认知,这是不甘落后、奋勇拼搏的交大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