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成功建设现代文明的最大法宝”。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025年10月19日下午,电气学院硕5064班团支部赴碑林博物馆开展团日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和沉浸式体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抚摸历史痕迹,感悟文明真谛。
1.千年石语铭青史,一脉墨香续文心。
西安碑林博物馆,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8年),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艺术宝库,被誉为“金石宝库,书法渊薮”。馆内矗立着自汉代以来的数千通碑石墓志,汇聚了颜真卿、柳公权等历代书法大家的墨迹刻石。这里不仅是汉唐文明的石质史书,更是中华文脉绵延不绝的见证。

在馆中,提前做好功课的团支书朱泓毅化身志愿讲解员,为支部成员介绍了碑林博物馆的前身西安文庙,是中国传承最悠久的文庙之一,讲解了馆中珍藏:从《石台孝经》的皇家垂范到《颜氏家庙碑》的家族风骨,这跨越庙堂与民间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一以贯之的实践;从《皇甫诞碑》的初唐峻朗到《颜勤礼碑》的家国沧桑,这跨越时代的,是历代仁人志士不曾磨灭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从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文明交融到《开成石经》的巍然矗立,这跨越中外的,是中华文明有容乃大的胸怀与千年不绝的文化。

来到昭陵六骏结语前,看着结语,朱泓毅深切地说,此物可言情也,中国文化有着断水自流的不息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有着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交大从上海到西安,一路西迁到今天的创新港,精神如傲雪迎风之寒梅,发展如千里一日之骏马,令人称赞。昭陵六骏之其二流落美国,至今未归,令人惋惜,这为我们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

2.数据刻铭金石永,云端流芳翰墨长
碑林博物馆以数字赋能文化传承,支部成员热情体验科技非遗。许若一尝试了非遗拓印,清洁碑面后,刷涂白芨水,将湿润的宣纸平整地覆上碑面,用木槌衬着毡垫,敲打纸面,使纸张微微陷进字口,等待纸干后,用拓包蘸取朱墨,揉匀后垂直均匀地扑打直面,直至文饰清晰,墨色匀净,拓片便制作完成。

王思博尝试了非遗碑刻。首先是书丹上石,由书法家直接用毛笔蘸取朱砂,在打磨平整的碑石上书写,要求书法家不仅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底,还需在坚硬石面上运笔的功力;之后是镌刻加工,刻工依据字迹,用凿、锤等工具细心錾刻,完美再现笔画的起承转合、提拔顿挫。刻工绝非简单的“描边”,而是艺术的再创造。优秀的刻工能“以刀代笔”,让石刻文字比纸上的原作更具金石韵味。

沈旺燊在了解集王圣教序碑集字经过。唐朝弘福寺僧人怀仁奉太宗之命,集王羲之字成《圣教序》,历24余年,耗巨资征真迹,成书法里程碑之作。

董蕙慈扫描拓本得到三代“绿”字,对比鉴赏。随着时间流转,碑刻受风雨洗礼有了些许改变,见惯了沧海桑田,不变的是对书法作品的欣赏,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参观尾声,支部成员在石台孝经前合影留念,宣告这场富有深意的文化之旅的结束。

感悟分享: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返程途中,成员们畅谈本次碑林博物馆参观的心得体会。
王思博:“这场与历史对话的旅程,让我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的深远意义。这些碑刻不仅是国宝,更是活着的文明根脉,始终提醒着我们:唯有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才能让中华文脉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
刘彦:“离开展厅我回望,夕阳为碑林镀上金边。这些石头依然沉默,但每道刻痕都在诉说:文明的延续,从来不是简单地保存过去,而是让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正是碑林给每个来访者最珍贵的启示”。
本次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和沉浸式体验,让硕5064团支部成员们感受到千年碑林文脉不绝,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员们纷纷表示从本次活动中受益匪浅。未来,硕5064团支部将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为己所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片|朱泓毅 索定扬
文字|沈旺燊 朱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