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涩的岁月里,我们或许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迷茫过未来的方向,而在这段征途上,偶尔的一次指引,便可能成为我们坚定信念、踏实前行的动力。10月19日,星航志愿团邀请到赵晏教授,举行了一场以“我的老师侯宗濂”为主题的讲座。讲座不仅为大家带来了侯宗濂先生的丰功伟业,更通过学科交叉的思考,激励了同学们对学术和人生的深刻反思。

追溯历史,感悟前行
侯宗濂,福建医科大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一位伟大的医学教育家。在讲座的开始,赵教授介绍到,侯先生的经历堪称“西迁”的缩影。1937年6月,正值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侯宗濂在朋友杨永年和福建省长陈仪的邀请下,来到福州,创办了福建省立医学专门学校,这一学校也正是今天的福建医科大学的前身。更令人敬佩的是,侯先生以其远见卓识,为福建的医学教育开创了新的局面。在1950年4月,侯宗濂先生被教育部任命为西北医学院代院长,这一任命不仅标志着他在学术和教育事业上的再度飞跃,也让西北地区的医学教育焕发了生机。

赵教授在讲述中特别提到,侯宗濂先生不仅在福建和西北地区做出了卓越贡献,更以其为人师表的精神和为国育才的责任心,深深影响了无数的学者。他的事迹,不仅是历史的篇章,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核心提问——学术与品质的共融
在讲座的进行过程中,主持人向赵教授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您认为侯宗濂先生最珍贵的品质是什么?”赵教授的回答简单而深刻:“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一句话,凝练了侯宗濂先生一生的品格,也照亮了我们面对人生挑战时的心路历程。
赵教授继续解释道,“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意指最善良、最伟大的德行,像水一样无私、包容、滋养万物;而“厚德载物”则强调以深厚的德行承载更大的责任与使命。在赵教授的眼中,侯宗濂先生正是这一品质的化身,他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也有着极高的道德操守。赵教授提到,侯先生一生都在以身作则,教育着学生如何成为有责任感的学者、医者和社会公民。
对于在座的同学,赵教授也寄语深深:“希望大家能像侯宗濂先生一样,不仅要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要在品德上修炼自己。无论未来选择何种方向,只有在坚实的道德基础上,才能走得更远。”

从电器到医学——跨学科的启发
在讲座的最后,赵教授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他的这段经历与电器相关,却与其所深掘的专业形成了独特的交汇。赵教授透露,在自己青年时期,他对电器的兴趣颇深,为此曾自己动手拆卸并重新组装过收音机,通过许多诸如此类的实践,他培养了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这也为他后来从事医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教授的分享,令人印象深刻。他强调,学科交叉不仅是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更是个人成长的助力。在当今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应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框架,而应拓宽视野、激发创新。赵教授勉励同学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的同时,不要忽视跨学科的学习。
他还提到,学术诚信是每位学者最基本的准则,“诚信是做学问的底线”,赵教授特别提醒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要始终坚守学术道德,杜绝任何抄袭与剽窃的行为,做到真诚求索。

启迪未来,深刻思考
整场讲座中,赵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大家回顾了侯宗濂先生的生平,分享了他对学术与品质的独到见解,并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使命。正如他所言:“学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旅程,只有用探索的态度,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希望每一位学子都能带着这份热忱与使命,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学术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图片|靳若男
文字|陈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