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时空对话: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
2025年10月12日的午后,当硕5075团支部的同学们踏进西迁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六十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不期而遇。
在庄重肃穆的展厅内,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位同学在一组复原的西迁教师故居场景前驻足良久——那简朴的书桌、泛黄的讲义和旧式的行李箱,无声地诉说着先驱者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置身于此,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他感慨道,“原来,奋斗是有温度的。”

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展柜中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手稿和珍贵的建设老照片,它们清晰地见证了西迁先辈们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如何凭借双手在黄土地上建设起一所高等学府的奇迹。同学们凝视着这些历史的见证,内心涌起的是对前辈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的深深震撼。这一刻,西迁精神从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化为了一次次灵魂的叩击,一场深刻的精神淬炼。
书信中的精神密码:一次涤荡心灵的思想启迪
如果说博物馆的参观是一次历史的沉浸,那么随后开展的线上宣讲则是一场精神的解码。学校微宣讲团的成员以“一封书信里的家国情怀”为题,深情解读了西迁老教授写给习近平总书记信件背后的精神密码。
“听完宣讲,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一位团员在听完宣讲后激动地表示,“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代人的生命抉择。”宣讲员通过细腻的讲述,让同学们看到了西迁先辈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崇高境界。
特别是一位同学在听到钟兆琳教授忍痛别离家人、以花甲之年在一片麦田中筹建起电机实验室的故事时,不禁深受触动。“原来,真正的伟大,是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在艰苦中开天辟地。”这场宣讲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同学们理解西迁精神的大门,让这份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班会上的精神烙印:一次影响深远的青春誓约
当晚的主题班会,将这场精神寻根之旅推向了高潮。在党支书和团支书的带领下,同学们展开了一场热烈而深刻的思想碰撞。
“作为交大学子,我们继承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党支书动情地说,“西迁精神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最深刻的精神烙印。”同学们纷纷发言,分享着这一天的感悟与思考。有的同学谈到,要将西迁精神内化为科研创新的动力;有的同学表示,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无私奉献的品质;还有的同学立志,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

这场班会让西迁精神从历史的记忆变成了现实的力量,从前辈的荣光变成了青春的担当。它如同一颗种子,在每位同学心中生根发芽;它如同一团火焰,照亮了青年学子前行的道路;它更如同一份誓约,见证着新时代交大人对西迁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主题教育,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寻根。它让西迁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重新焕发生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相信这份精神的力量,必将伴随着硕5075团支部的每一位同学,在人生的航程中破浪前行,在时代的舞台上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文字:于梦雪
图片:吴柘辰 于梦雪 张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