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为深刻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功勋,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青春血脉,2025年10月11日,硕5087班以线下集中开展的形式,组织召开抗日战争历史与抗战精神专题学习班会,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共同重温历史、感悟精神力量。

一、“溯”源精神根脉——抗战历史与延安精神主题宣讲
班会伊始,硕5087班特别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微宣讲团成员李明同学为大家讲述抗战历史与抗战精神,他以历史脉络与精神解读相结合的方式,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动详实的分享。他首先以时间为轴,清晰梳理了抗日战争的完整历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到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抗战爆发,再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关键战役的振奋人心,直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历史性胜利,每一个重要节点的背景、经过与意义都被他娓娓道来,让同学们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系统的认知。

在史实讲述的基础上,李明同学进一步聚焦“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学习伟大抗战精神”这一核心问题。他强调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看待历史,既要铭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也要看到全国各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团结抗争。同时,他提出学习抗战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号层面,而要结合当代青年的身份与使命,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转化为学术科研中攻坚克难、面对困难时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为班会营造了深刻的思想交流氛围。


随后,谭依洋同学围绕延安精神和延安故事展开分享。他首先从延安精神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切入,详细阐释了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四大核心精神内涵。接着,他结合“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等一系列经典的延安故事,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最后,谭依洋同学还结合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阐述了延安精神对新时代学子的启示,鼓励大家将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

团支书王智鑫同学则带领大家回顾九三阅兵的震撼场景。她通过分享阅兵式中的经典画面,向同学们展现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此同时,她还将阅兵式中的细节与抗日战争的历史相结合,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日国家的蓬勃发展与繁荣强盛,离不开抗战前辈们的浴血奋战与无私奉献。她提到,九三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对英烈的致敬,更彰显了中国维护和平、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她呼吁同学们从阅兵精神中汲取力量,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二、“吟”传红色诗韵——抗战延安红色诗词朗诵会
随后,三名同学登台朗诵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地区的红色诗词,带领现场同学在诗词的铿锵韵律中,深切感悟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斗争豪情与坚定信仰。
高通同学朗诵的是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这首创作于1936年的经典词作,诞生于与延安毗邻的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村——当时毛泽东率部从延安出发东征抗日,途经此地时,见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景象,挥笔写下这篇传世之作。词作既以“江山如此多娇”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凝聚起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夺取抗战胜利、开创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革命领袖的胸襟与气魄。
林子贤同学带来的是萧三的《延安颂》(节选)。这首创作于1938年的诗作,是最早集中歌颂延安的经典作品之一。彼时延安已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核心,无数爱国青年冲破封锁奔赴而来。诗歌以“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你是革命的熔炉,你是人民的希望”等深情语句,描绘了延安作为抗战圣地的活力与庄严,歌颂了军民团结抗战、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中凝聚希望的革命摇篮。

王加锐同学诵读的是光未然的《黄河颂》。这首创作于1939年的诗作,是《黄河大合唱》的核心篇章。诗歌将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呐喊出“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抗战士气,完美诠释了延安文艺“以笔为枪、以歌为刃”的战斗力量,也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的坚定信仰与不屈力量。

三、“听”闻烽火记忆——抗日战争红色故事分享会
进入抗日战争红色故事分享会环节,两名同学先后带来精彩分享,以生动的叙事带领大家重温历史,进一步明晰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精神意义。
张芯语同学聚焦“正面战场的军人英雄”,讲述了抗日名将张自忠的英勇事迹。1940年枣宜会战打响前,张自忠给部下写下绝笔信,誓言“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会战中,他亲率两千余人坚守南瓜店阵地,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率部反复冲锋,胸部、腹部多处中弹仍扶着树干指挥作战,最终壮烈牺牲,年仅49岁。他的遗体被日军发现后,敌人也为其气节所震撼,列队脱帽致敬。这个故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军人在战场上为守护家国,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铁血担当,深刻理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沉重含义。

杨涵博同学则将目光投向“敌后普通民众”,讲述了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背后,当地村民的支援故事。当时,村民王大爷为给八路军送粮食,凌晨就背着几十斤的干粮翻山越岭,途中遭遇日军巡查,他果断将粮食藏进山洞,自己则故意暴露吸引日军,虽被殴打却始终未透露粮食下落。实际上,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或传递情报、或救助伤员、或组织担架队,用最朴素的行动构筑起敌后抗战的人民防线,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了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

此次抗战历史与抗战精神主题班会通过“讲历史、传精神、谈感悟”的形式,让同学们在沉浸式的学习中重温了红色记忆,筑牢了爱国主义情怀。未来,硕5087班将继续开展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同学们在铭记历史中坚定理想,在传承精神中勇担使命,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文字:赵凡硕
图片:匡雯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