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传承爱国主义精神,8月2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红途探忆实践团的成员走进西安事变纪念馆,开展“探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参观学习活动,在珍贵史料与历史场景中,重温那段扭转时局的关键岁月。
走进张学良将军公馆:在文物与场景中触摸历史温度
上午9时,红途探忆实践团抵达西安事变纪念馆核心展区——张学良将军公馆。这座位于西安市建国路的民国建筑群,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既有中式建筑的古朴庄重,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简约风格,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静诉说着80多年前的那段风云岁月。

图1 实践队员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前合影
在纪念馆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走进“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展厅。展厅以时间为轴,通过“民族危机”“西北兵谏”“和平解决”“历史转折”四个部分,用丰富的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及多媒体展项,全景式再现了西安事变的全过程。走进展厅,队员们的目光立即被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所吸引:张学良将军使用过的望远镜,镜身上的磨损痕迹清晰可见,仿佛还能让人联想到将军当年透过镜片关注时局、忧心民族命运的场景;杨虎城将军的手稿,字迹刚劲有力,字里行间满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决心;还有当年国共两党谈判时使用的桌椅、记录事变经过的报纸原件、民众支持抗日的标语横幅……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让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雨如晦却又充满爱国激情的年代。

图2 张学良将军雕塑和生平照片展览
“大家请看这张照片,”讲解员指着一幅黑白照片向队员们介绍,“这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兵谏后,与中共代表周恩来同志在西安进行谈判的场景。正是这次谈判,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图3 肤施会议张学良与周恩来会面情景雕塑
队员们围在照片前,认真聆听讲解,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关键信息。来自电气工程学院的队员陈同学感慨道:“以前在课本上学习西安事变,总觉得历史很遥远,但今天看到这些实物和照片,才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两位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这种爱国精神太让人敬佩了。”
主题分享会:碰撞思想火花,传承红色基因
下午2时,社会实践队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广场举行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主题分享会。分享会由队长陈同学主持,队员们结合上午的参观所学,围绕“西安事变的历史启示”“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爱国精神”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通过今天的参观,我对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结束了十年内战,更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让我明白,在国家危难之际,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是多么重要。”队员李同学率先发言,他的观点得到了不少队员的认同。

图4 实践队员学习史料照片
总结反思:汲取奋进力量,书写青春华章
下午4时,此次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学习活动圆满结束。在返程的路上,队员们纷纷交流着自己的收获与感悟。不少队员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重温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让他们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洗礼,是一次难忘的“红色之旅”。

图5 实践团队员在纪念馆出口处合影
队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参观学习,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西安事变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白了“爱国”二字的沉重分量。“以前总觉得爱国离自己很遥远,现在才明白,爱国可以是努力学习、可以是遵纪守法、可以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此次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学习活动,不仅让红途探忆实践团队员们重温了历史、感悟了精神,更让他们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奋斗方向。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书写青春华章。
图文:红途探忆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