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团学风采

首页 > 党团工会 > 团学工作 > 团学风采 > 正文

社会实践|寻信仰之源,传红色之火

发布时间:2025-09-04 浏览量:

“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为新时代青年寻找信仰之源,传承红色之火指明了方向。历史是岁月的容器,是文明的基因,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照亮未来道路的火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因此,为了从历史中寻找答案,西安交通大学红色筑梦实践小队于2025年7月10日至8月20日赴延安、西安开展调研实践,将书本中的文字化为脚下的土地,以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触摸信仰,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溯源。

实践小队首先前往位于延安的枣园革命旧址开展参观。在这里,作战室旧址的墙上,一张泛黄的军事地图依旧保存完好。山川、河流、城镇密布其间,追击路线蜿蜒其上,记录着革命先辈们的运筹帷幄与浴血奋战。在中共中央管理局旧址的展厅里,斑驳的生产工具静静陈列,展墙上,一幅毛主席题写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字格外醒目。题字用墨饱满,笔力遒劲,仿佛能听见当年主席挥毫时的坚定声音。而在主席的旧居里,一个小小的白布覆盖的木桌,仿佛能看见无数个寂静的夜晚,主席伏案疾书的身影与那盏微弱的灯光交织在一起。

图1队员参观枣园旧址内部

随后,实践小队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这座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光辉历程的“红色殿堂”,如同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将革命的碎片与完整、细节与宏大,以最鲜活的方式呈现在实践小队面前。从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的欢呼,到瓦窑堡会议的热烈讨论;从八路军战士奔赴抗日前线的背影,到重庆谈判中主席走下飞机的从容笑颜……每一张照片都是历史的“切片”,记录着民族走向独立与复兴的伟大征程。实践小队的队员们停在一个刻着实事求是的雕塑前,这四个字,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生命线”。

图2队员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内部

进一步,实践小队前往西安,分别参观了西安事变纪念馆、革命公园与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在西安事变纪念馆中,展览墙上嵌着一块陈旧的“止园”牌匾与一扇按比例缩放的止园大门,如同一把“历史钥匙”,瞬间打开了1936年12月11日那个寒夜的“记忆之门”, 正是在此,杨虎城将军等人宣布兵谏行动,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杨虎城,张学良两位将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担当精神,成为“国家至上、民族大义”的生动写照。

图3队员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内部

在革命公园里,实践小队的队员驻足在杨虎城将军的雕像前,那高大的身影巍然挺立,目光坚毅,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土地,也让队员们感受到那份为民族大义而无惧牺牲的浩然正气。

图4队员参观革命公园

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展厅内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西安的工作与斗争生动展现:这里主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输送进步青年前往延安,并为陕甘宁边区和前线转送战争物资,支撑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前线的抗战行动。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5队员参观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合影

信仰之源何在?在枣园窑洞的油灯下,在南泥湾的稻田里,在止园的牌匾下、在革命公园的松柏间,它不是教科书里的抽象概念,不是纪念馆里的玻璃展柜,而是具体到一盏油灯的微光、一把镢头的温度、一次“兵谏”的抉择、一棵松柏的年轮,我们寻找信仰之源,最终发现——它就在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每一刻里。何为红色之火?是革命岁月保家卫国的烽烟,是大生产时期自力更生的热浪,是新时代仍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信仰之源,不在远方,而在脚下;红色之火,不灭于历史,而燃于今朝。

图文:红色筑梦队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