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生党建

首页 > 党团工会 > 党建工作 > 学生党建 > 正文

淬炼思想铸魂,践行使命担当 | 硕5073党支部11月组织生活

发布时间:2025-11-13 浏览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支部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战略部署上来,近日,硕5073党支部以“党内政治体检”为标准召开11月组织生活,会议由支部组织委员刘东鑫同志主持,支部党员及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参会,通过系统学习与深刻实践,完成了一次全方位的思想淬炼与精神升华。

一、理论铸魂:把握全会精神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

会议伊始,刘东鑫同志以“从五年规划看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为切入点,带领全体参会人员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他重点解读了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核心要义,强调此次全会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要会议,不仅谋划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更在理论上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体系——明确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科技现代化是重要支撑”。

围绕“以教育强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刘东鑫同志进一步阐释:“教育强国建设既是‘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体现。其蕴含的思政引领力,关乎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方向;人才竞争力,回应怎样培养人的实践路径;科技支撑力,则紧扣为谁培养人的价值归宿。”他要求全体同志将全会精神与教育使命相结合,深刻认识教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真正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履职担当的内生动力。

1BD58

二、思想碰撞:青年视角下的使命担当与价值认同

在学习心得交流研讨环节,4名参会同志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与时代语境,展开了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想对话。张星竹同志以全会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目标为切入点谈到, “十五五”规划明确要求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这让她深刻意识到,教育强国不是抽象概念——作为理工科学生,在实验室里的每一次攻坚、课堂上的每一次钻研,都是在为科技支撑力筑牢根基,青年成长与国家发展从来都是同频共振。

陈昶安同志从教育的民生属性出发分享感悟,他表示全会强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教育正是保障民生福祉的关键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让他明白立德树人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每个青年的价值追求——在志愿服务中普及知识、在社会实践中传递理念,都是践行初心的具体行动。

邓福萍同志聚焦文化传承维度表示,全会提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教育恰恰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今后要在学习中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在交流中传播教育强国理念,让身边同学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深层内涵。

张鹤藏同志则从入党信念的升华角度坦言,通过学习全会精神,更清晰地看到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从“十四五”的历史性成就到“十五五”的宏伟蓝图,党的战略定力让他感触颇多,今后将在学风建设中当先锋,在集体服务中显担当,向优秀党员看齐。

39F36

交流环节尾声,刘东鑫总结并强调青年的感悟充分体现了理论学习的政治性——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大局,正是对两个维护的生动践行。

三、红色溯源:从历史坐标中汲取奋进力量

理论学习后,全体人员开展红色观影活动,共同观看经典影片《开国大典》。当银幕上出现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历史场景时,会场内响起自发的掌声。泛黄的影像中,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的身影、人民群众欢庆解放的热烈场景,让参会人员深刻体会到新中国的诞生是无数先烈用生命铸就的。

观影结束后,党支部书记周镇阳同志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悟,全会回顾从“一五”到“十四五”的发展历程,指出五年规划是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密码。今天重温《开国大典》,更能理解党“治国理政”的初心——从让人民站起来,到让人民富起来、强起来,教育强国正是这条初心之路的延续。作为新时代青年必须传承先辈精神,把红色基因融入教育实践。这番话引发强烈共鸣,不少同志在笔记本上写下“以史为鉴,向光而行”的感悟。

四、承诺践诺:以行动诠释初心的时代内涵

活动进入尾声,全体党员庄重签订《党员履职承诺书》,要求每一位同志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永葆先进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随后,在刘东鑫同志的带领下,全体党员面向鲜红党旗肃立,右拳高举,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穿越时空,与《开国大典》中的历史回响形成呼应。这不仅是对入党初心的唤醒,更是对全会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原则的庄严践行。

212A7

此次组织生活的召开,不仅强化了硕5073党支部的组织力与凝聚力,更让参会成员明确了“以教育之力托举强国梦想”的行动方向——在理论学习中坚定信念,在红色传承中汲取力量,在实践奉献中践行使命,以青春之名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答卷。

文字:武蔷薇、周镇阳

图片:于嘉琪、赖柯宇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