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青年话题

首页 > 正文

深圳人的阅读调查:文艺类图书风光不再

发布时间:2008-06-19 浏览量:

  1980年到2007年,深圳人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昨天(18日),记者在最新出炉的“深圳新华书店自建店以来各类图书销售调查统计结果”中看到,就占总销量的百分比而言,社科类图书从3%跃居25.6%,呈大幅上升趋势;文学艺术类图书逐渐失去原来的风光,但也保持稳定,从2001年的16.1%到2007年的16.3%;科学技术类图书则经历一段上升空间后又有所回落,从2001年的21.5%下降到2007年的19.8%。

  社会科学类图书持续上升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类图书在深圳建市初期的1980年仅占总销量的3.2%,以后逐年攀升,到1996年达到9.7%。1997年以后增势趋于平缓,所占比例为10.7%至12.5%,社科类图书的消费反映着市民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诸多问题的关怀、探求和参与,这一趋势正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庞大背景,也体现着深圳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总体趋势——市民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全球意识和现代意识不断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至2001年,社科图书销量突飞猛进。这主要是由于《羊皮卷》、《谁动了我的奶酪》等一批引进版励志图书在国内热卖,引起出版界强烈关注,励志、财经类品种的市场供给量大幅度增加,新闻媒体的热力推荐,令读者耳目一新的行文阅读风格,共同造就了2001年图书市场的热点,也使得社科图书比重大幅跨上新台阶,自此之后,图书引进渠道不断增加,讲座、签售等各类营销活动刺激带动,使得整个社科图书比重持续增长。

  科学技术类图书异军突起

  记者注意到,1980年,深圳科技类图书销售仅占微不足道的2.3%,是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的1/10,在被统计的六大类中位居末位。此后一路攀升,至1998年达到16.4%,荣升第三位,2000年更高达21.5%。这一点充分佐证了当代社会是科技社会,高新技术居主导地位。同时,说明深圳市民的技术求知、技术消费的强烈愿望和科教兴市战略的感召力。在文化上无疑会培育一种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的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代表的技术文化——正如美国的硅谷和硅谷文化。

  文学艺术类图书风光不再

  调查结果显示,文学艺术类图书虽然总量稳中有升,但不敌科技类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强势增长,所占比例回落明显。1980年,深圳文学艺术图书消费占总销售的28.9%,高居榜首,以后逐年下降,至2000年仅为9.2%,在被统计的六大类中居倒数第一位。这点颇值得玩味,而且容易造成一种误解——文学艺术的下降是否代表着市民阅读的人文情怀的淡漠。其实不然,我们必须从图书出版发行史来认识这个问题,几十年前中国曾经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