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通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做超出实际的扩大、缩小或变异的描述。
现实中,听过无数“不幸”的故事。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当事人穿着“受害者”的外衣,充满无助地讲述自己的“不幸”。
此时,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义愤填膺,继而设身处地,把自己搁在“受害者”的立场上,不消几分钟,就会被带入当时的环境和语言所营造的“悲伤场”,发出“他(她)真可怜”的感叹。而脱离了这个“场”,你马上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不幸”背后,完全是一种夸张,是他们费尽心机为自己挖下的自怜陷阱。
不久前看到一个访谈类节目,一个女孩觉得自己特别“不幸”,因为男友用“情书软件”给她写情书。利用这个软件,男友只需输入她的芳名,形容一下她的头发、眼睛、约会天数、约会总时间之类的信息,电脑就会生成各种类型的情书。
“他怎么能这样偷懒,连抄都不抄一下,就直接发我邮箱?”想起来她就觉得不平衡,恨不得立刻和男友分手。
在她的强烈控诉下,我也觉得该男友缺乏真诚,在这样的小事情上都耍诡计,婚后不知道会滋生多少阴谋事端呢!
换了频道之后,思维好像也跟着转了一个弯儿:
有这么夸张吗?虽然是电脑生成的情书,毕竟还是情书,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职场男性,还有多少根本没想到给女友发情书呢!
或者,他只是偶尔在网上发现这样一个软件,想借此表一下情,需要上纲上线到怀疑别人品性的地步吗?
是女孩徒生烦恼,自己把自己套住了,还是未雨绸缪,发现了男友“撒谎”的基因?我们不得而知。
想起读书时一个很好的男性朋友,莫名其妙地失恋了。
于是,我的身上仿佛被装了呼叫器,随叫随到。因为,任何一个细微末梢都可能让他情绪失控。
比如,他说自己明明看着女友进了寝室,打电话过去却说她出去了,电话里的男声带着哭腔:“明明是躲着我不想见。”然后絮絮叨叨一大堆,扬言“她不接电话我就站在她宿舍门口等一夜”。
此时已是晚上11点,想着一个七尺男儿蹲在女生宿舍门口的可怜样儿,你不得不打电话给他女友,让她好歹接个电话,哄他回去,再给他打电话,有什么事明天再说,深更半夜骚扰整个寝室,非明智之举。终于在12点多的时候,一切平息。临睡前,我的室友们都加入了声讨行列:“他太痴情太让人同情了,这女孩怎么能这样折磨别人!”
还有一次,他的室友打电话给我,说他打了一个小时电话,情绪激动,好像还哭了。最后魂不守舍地出了寝室,好像还说了“让你也不好过”、“报复”、“自杀”之类的话,担心他出什么意外,所以让我尽快阻止。
一个高大英俊,小有才华的“校园极品男”却被失恋折磨成这样!那段时间,他自认为自己很理智,我却快疯了。终于约了女孩见面,女孩说,两人本来就没怎么开始,觉得不太合适就不想继续约会了。
这算得上失恋吗?顶多一个追求失败,却闹得惊天动地。我不得不佩服他制造“不幸”、夸张“不幸”的能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虚假的无助”。说的是,当某人受了冤屈时,他会表现得很无助。受害者表现得越无助,越容易让人们感到对过失者义愤填膺。所以,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当一切不能如愿时,这些人便让自己陷入这种虚假的无助中去,甚至会夸张自己的不幸,把自己打造成最“不幸”的那个人,然后在别人的怜悯中舔舐自己的伤口。
而实际上,一旦伤害过去之后,受伤的伴侣很少会一直保留在完全无助的状态。通常,他们有采取行动的能力,要么结束关系分道扬镳,要么会要求他们的伴侣给予公正的补偿,通过这些来终止对方的歉疚感并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告诉朋友,妻子埋怨了他20年。他说,在结婚后没几天,父母就要求他用6个星期的假期来陪他们。因为父母要他开他们的新车。他跟着父母去了,把妻子撇在一边。回来之后,他再解释,再抱歉也没有用。
朋友建议说:“告诉她,她可以选择一些事情,或者自己做一些事情,让大家扯平。”
那人笑了,他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了。
或许,访谈节目中“不幸”的女孩和我的“不幸”朋友都可以一试,要么勇敢地结束,要么给一个机会重新开始。何必死盯着一个小小的伤口,而这个伤口是如此微不足道,以至于不去手术也会自然愈合,而拼命用手拨弄,反而加速它的溃烂。
作家素黑说,从来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著。所以,如果你还在夸张自己的不幸,请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