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青年话题

首页 > 正文

兵马俑是今人伪造的吗?

发布时间:2007-09-27 浏览量:

在我去西安之前,一位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欧洲朋友(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的文化官员,现已离职返回欧洲)告诉我,欧洲不少人怀疑兵马俑的历史真实性。中国人是1974年宣布发现兵马俑的,欧洲人认为,也许中国人为了显示古代文化的灿烂、吸引世界的注意、提高旅游观光的魅力,才于七十年代制作了那些兵马俑,造成一个挖掘出古代文物的假象。

我问这种猜测有什么依据。那位朋友说,某年月日,中国人送了一批文物去欧洲某国展览,其中有兵马俑。文物送到后,东道国经过鉴定,认为所送的兵马俑不是古代之物,而是新近的作品。他们由此向中国人提出抗议,中国人没有作出任何解释,只是把被认定为赝品的兵马俑运回来了。欧洲人于是想,既然他们作不出任何解释,说不定放置在西安的所有兵马俑都是当代人的作品。欧洲人反复要求参与对西安兵马俑的鉴定,中国则一直拒绝让他们沾边。这越发加强了他们的怀疑。

我这是头一次听说西方人对此有疑心,心想到了西安正好可以看个究竟。我参观兵马俑时时间特别仓促,可我还是看得很仔细。我曾经担心,我既不是考古专家,也不是雕塑家或建筑家,我大约对西方人的疑心没有任何发言权。可是一旦进入那个现场,我就觉得这只能是从厚重的历史尘埃中挖掘出来的东西,而不会是当代人的创造。在挖掘现场,有的作业坑中倒伏着一排排一堆堆的兵俑和马俑。他们全都破碎,不只是断胳膊断腿,而且满身都是裂口。这是在地底遭遇漫长的挤压所致。那些以站立的姿态排成行列的兵马俑,全都是由考古队的人一个一个修复的,修复以后放置的位置,就是他破碎倒伏时所处的位置。

当初兵马俑建好以后,不是以土直接填埋,而是上置木梁,铺以竹席或草席,再在席子上填土。在今天的挖掘现场,还能见到席子被封土压弯以后所形成的波浪形化石(也许该称之为化土?)。在这波浪形的化石之下,就是当年的地下军营。军营有门户出入,当年肯定任命了看墓人的。项羽的军队打进咸阳时,哪是看墓人抵挡得住的。那时兵马俑不得不迎接了他的第一批游客,还将自己手中的梭镖长矛刀枪剑戟尽数送给了这批游客。这批游客在参观完毕的时候,就像他们离开阿房宫时一样,放了一把革命之火,这些陶质兵马俑于是受到第二次锻冶,成为陶中之陶。就在那些波浪形的化石层,还能见到由燃烧留下的黑色的焦碳。也许兵马俑的埋没压碎,并不是木梁朽烂之后,而是项军纵火之时。

我没有感到兵马俑有什么美什么漂亮之类。但我对于兵马俑坑的土坡切面很有点喜欢。我相信考古队的挖掘,是顺着两千年前的民工所挖开的坑口进行的。每一片坑坡的斜面都是这么整齐这么光洁。有的兵马俑放置的位置入土很深,所以坑坡就显得特别有气势。要知道这个坑面本身不是建筑的一部分,它只是为了开辟作业场所而挖出来的一个土壤切面。工程完成以后,只有木梁以下的切面才具有建筑意义,以上的切面都是要被泥土重新填埋的。只有慢工出细活的皇家工程,只有既受到升官的诱惑又受到杀头的威胁的工程师,才会将施工场所收拾得像建筑物一样漂亮。在当代的任何一个工地,都见不到这么漂亮的作业场所。我再强调一句,在兵马俑博物馆,我所见到的最美的建筑,是为了挖坑施工而挖出来的那些土坡切面。尤其是三号坑,由于挖得特别深,土坡也就显得特别高,具有恢弘博大、浑厚坚毅的气势,同时又那么严整精致。那里盈满了古人严谨认真的生活态度,和求精求美的迂拙之气。

秦始皇的坟墓占地56.25平方公里,当年的坟冢高达50余丈,也就是 115。经过两千年的风化,至今仍有70之高。兵马俑位于墓东1.5公里处,鱼池则远在墓东北方向5公里处。我所惊讶的是古人辽阔而又完整的空间感。无论是1.5公里还是5公里,今天的游客全都是驱车来往,这种距离意味着另一个乡村,另一座城镇,可是古人却觉得这么远的东西仍是他的坟墓的一部分。此外还有马厩坑、珍禽异兽坑、铜车马坑等等各种陪葬坑、陪葬墓,仅目前已经探察清楚的就有400多处。

最能表现古人的空间想象力的,还是地下陵寝的设计。他们不把埋葬理解为一种封闭的状态,而是理解为一个具有辽阔空间感的完整世界。据说秦始皇的墓穴是一个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庞大宫殿,水银在这个宫殿里奔腾不息,灵柩就漂浮在这水银的海洋之上。按照古人的理解,这就可以从技术上保证墓主永垂不朽,这比悼词中所说的永垂不朽要可靠得多。

以今天中国人受尽挤压而局促萎缩的空间感,以他们贫弱干瘪的想象力,他们绝对想象不出56.25平方公里的墓园。即使是把全国民人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的人,也想象不出这么浩大的墓地。今人的神经、今人的空间想象力、今人的生命的破碎的状态,都决定了今天的中国人绝对想象不出如此恢弘浩大的暝界府邸。单从这个角度想,我也不会相信兵马俑是今天的中国人所作。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