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万,115万,147万,212万,280万,338万,495万……2000年以来,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恐慌在各大高校泛滥成灾。一段时期以来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报道更是给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本已紧绷的神经雪上加霜。然而,一场抉择赶在求职战场前来到了,新学期伊始,一个新的问候语在大学校园里又一次流行——就业还是考研?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但根据笔者的调查,更多的人没有答案。
考研就业孰重孰轻 考场职场场场不易
二外六成大学生仍在观望
春节的年味还未消散,校园弥漫的热闹气氛却并不能解开小王紧锁的眉头。眼看自己就要迈入大三的第二个学期,但她却还在考研与就业的选择中痛苦挣扎。痛苦着的并不只有她一个人,据她了解,同宿舍的六人除了有一个打定主意要出国外,剩下的几个人对出路问题都还是一头雾水。
根据笔者在二外旅游管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法政学院、英语系等小语种外的五大院系的大三学生中做的随机调查,被询问的100人中有5人打算出国,11人确定考研,21人确定就业,尚不能确定要考研还是就业的有63人,占到了绝大多数。
根据调查情况,笔者对仍在观望的受访者对考研与就业两方面的考虑做了如下总结。
考研:考研无罪
提高身价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面对压力,考研总是无罪的。
观点一:读研深造,加大就业筹码。
随着近几年普通高校扩招的加剧,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增长速度惊人,四年本科毕业实在“什么都不是了”。“现在投资什么最赚钱?不是股票也不是房产,而是肩膀上面的这件宝贝。”给自己投资,多一份成功的几率,少一份失业的威胁。
旅游管理学院的小王目前正在等待考研的结果。他告诉笔者这次考试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真没考上的话,他还会再来一年。市场营销专业的他成绩一直很优秀,但性格偏内向,感觉自己不适合走就业这条路,比较来说,考研对他来说更为合适。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一方面可以用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用来等待时机,找到人生的方向。
观点二:借考研进名校,提升身价。
虽然企事业单位在人才的选拔上越来越呈现出“重能力轻文凭”的倾向,但毕竟我们离“不把文凭当回事”的境界还相去甚远。名校效应在很多面试官那里还倔强地存在着。为此,有多少学子如某些女星渴望“嫁入豪门”一样,梦想着“考入名校”取得鲤鱼跳龙门的功效。就算不如往昔般“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至少也可混个“皇帝的女儿好嫁些”吧。
旅游管理学院研究生部的小张来自江苏的一个省属院校,2年前,他就是带着“考入名校”的梦报考了二外旅游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二外的旅管院历史久,且知名度高,所以我选择了二外,”他告诉笔者“这样才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啊。”
观点三:学这个专业是个错误,而考研是改正这个错误最好的机会。
目前高校在保持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的一直性和职业对应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憾。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北京在校大学生有三成多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毫无兴趣的专业一学就是四年,已经很痛苦,怎能在工作中延续这中痛苦?但去自己感兴趣却毫无认识的领域工作的做法显然也是不可行的,跨专业考研是跳“火坑”的最佳办法。
英语系的小王对法律很干兴趣,但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却鬼使神差地选择了英语专业。刚刚开学,她已经投入了2009年法硕考试的备战中了,,不管成功与否,她觉得改变命运的 尝试都是值得的。
就业:经验无价
当读研由“加油站”变成了“收容所”,社会也许比它对我们更有意义。
观点一:选择考研=选择孤独
“考研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虽带有夸张成分,但却表达出了“考研一族”的心声。考研准备不但头绪繁多且需要超人的毅力,特别是跨专业考研,更是难上加难。一方面要清心寡欲埋头苦读,另一方面还要承受身边的人找到工作的诱惑,那份苦楚恐怕只有考研人自己才知道。
新闻系的林同学今年大三,在宿舍大部分人都在考研与就业的选择中挣扎的时候,她却坚称自己绝不会考研,“考研太苦了,每次在食堂看到那些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出来活动的考研一族,我就告诉自己绝不能考研。”
观点二:“赚钱才是硬道理。”
到大学结束,我们已经平均在学校呆了16年。这期间,自己的每一笔消费几乎都来自父母,16年已经很久了,选择考研会把16年继续拉长成18年,19年,甚至更长;而就业则意味着这个时期的结束和新时期的开始。他可以由一个索取者短时间变成一个自立者甚至是贡献者。研究表明,对索取的厌倦和对成就感的渴望是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因素之一。
法政学院的小王来自新疆的一个小城镇,家中除了他外还有年幼的弟弟。由于家庭收入微薄,他的学费一直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缴纳的。小王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有深造的意向,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很可能会选择先就业。
观点三:社会日新月异,读研毕业形势难料。
读研可以提升素质,但谁又知道两三年后是什么情况呢?吉凶难料之下,读研的风险性就凸显了出来。
去年是小赵参加的第三次研究生考试了,躺在自己的单身宿舍里他忐忑地等待着考试成绩的出炉。据北大的同学介绍,在海淀区,如小赵般 “死活考研”一族不在少数。
人前他笑称誓要“把研考穿”,可是谈起自己的考研经历,小赵不免感慨万千:第一年差几分没上线,第二年又栽在了英语上,一分只差没有及格。“我现在是骑虎难下啊,搞得考不上都没脸回去了。”小赵告诉笔者,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家乡就有学校要聘请他当老师,当时心气高,一心考研,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可是随着近几年中学老师文凭越来越高,再去找,人家也不一定要了。
有经验老师指点迷津:“黑猫白猫,有利于个人发展才是好猫。”
针对同学们在考研与就业抉择问题上的困惑,二外某系多年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老师向笔者透露:2006年该系60%的同学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但最终考取的人数却很寥寥,最后只得参加来年春天的招聘会,但由于错过了就业的黄金时期,就业情况往往不是很理想。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同学们对自己的定位把握不准,跟风考研,准备时又三心二意,表面上似乎两手准备,实际上结果往往是两手空空。她提示广大大三学子要根据自己专业性质、个人喜好情况尽早做出科学的、真正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要懂得放弃,切不可犹犹豫豫,错过时机。
中国校媒网专稿(C-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