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校园动态

首页 > 正文

与文化遗产“和鸣”——古琴艺术走进我校

发布时间:2007-06-10 浏览量:

《流水》、《幽兰》、《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平沙落雁》这些人们由远古流传而来的曲目,如今在现代焕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68日晚,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著名演奏家们为我校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音韵盛宴”,使听众们在幽静古朴的古琴声中,体验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鸣”。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为纪念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而举行的活动之一,我校为首演单位。

“当语言停止,音乐响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青年古琴家林晨女士以一曲《平沙落雁》引领听众进入了古琴的世界。那低沉浑厚,弹指间无限留白的古琴之音袅袅奏来,仿佛可以听见雁落平沙前的徘徊。中央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家余青欣老师和天津音乐学院王建新教授的琴箫合奏《梅花三弄》,时而琴音缓若无,箫声幽幽,时而箫音气若游丝,只有琴音响在耳边。寒梅冷香,傲首冰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吴钊老师用了一把“九霄环佩”琴奏响了宋代流传至今的《潇湘水云》。著名演奏家金蔚以一曲琴歌《阳关三叠》演绎了“唐代的流行歌曲”。此外,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明忠老师演奏了《流水》,西安音乐学院的李村老师演奏了《幽兰》。


古琴,原称“琴”或“七弦琴”,它是中国惟一记载完整、传承不断的古代乐器。古琴制作极为考究,一张传世名琴不仅是件乐器,更是集书法、篆刻、造型、音响于一体的艺术珍品。音乐研究所的崔宪研究员通过幻灯片的形式介绍了有着三千多年历史古琴艺术。“春节抚琴俑”“嵇康抚琴图”唐琴“九霄环佩”图等许多古琴画卷,古琴演奏不饰其华,但求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历代琴论建构起了一整套“清微淡远”的审美取向,成为中国美学理论中最丰厚的思想源泉。《诗经》里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记载,还有那家喻户晓的伯牙子期知音的故事等等,让象牙塔里的学子们窥见了古琴艺术之一斑。


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丘进在致辞中说,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将激发学子们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思想火花。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张振涛所长介绍,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此次活动由我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人文学院共同承办,活动将持续至13日,除我校外,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音乐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学子也将欣赏到古琴的音韵之美。

中国艺术研究院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一直与全国各相关机构一起致力于古琴艺术的保护研究工作。200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项目责任单位,成功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古琴艺术”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对古琴艺术的宣传、保护、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6年,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为了落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的承诺,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培养大学生欣赏本土高雅文化的能力,继去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北京的高等院校成功举办此活动后,今年把此活动带到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西安,带到百年名校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周炜告诉记者:“在西安交大这所综合性的大学里,引进这种古典的艺术表演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非常必要。”崔宪研究员则建议大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地欣赏古琴名曲,因为“音乐的境界在于长听长新,听得多了欣赏能力自然会提高。”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