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红色传统,筑牢青年信仰之基,博25042团支部围绕“信仰铸魂,照亮青春航向”主题,组织全体团员走进革命圣地、高校展馆与历史纪念地,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红色研学。从延安的黄土高原到西安的红色地标,36名团员在行走中感悟初心,在瞻仰中坚定信念。
一、宝塔擎炬,延河铸魂

2025年9月27日,支部成员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为期2天的集体瞻仰与现场研学。在巍巍宝塔山下、滚滚延河水畔,同学们先后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与延安革命纪念馆。透过一孔孔窑洞、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艰苦奋斗的岁月。站在毛泽东同志旧居前,团员蒲雨馨动情地说:“脚踏这片热土,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革命理想高于天’。作为新时代的博士生,我们更应传承延安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青春融入民族复兴的征程。”

二、西迁薪火,交大长歌
10月18日,支部成员前往兴庆校区,先后参观西迁博物馆与钱学森科学精神展,在回溯历史与仰望星空中完成一次精神接力。
1.列车西去,薪火东传——西迁博物馆
在本次与电气2511团支部共建活动中,博25042团支部成员实现了从“听众”到“讲述者”的身份转变。在深入学习西迁历史的基础上,支部成员主动承担起讲解任务,为共建的本科生团支部讲述那段“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壮丽征程。从西迁专列的车票到建校初期的教学设备,支部成员结合自身科研求学的经历,将厚重的历史与新时代的使命相连接,让西迁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这场跨越学历层次的交流,不仅深化了双方对西迁精神的理解,更体现了博士团支部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的责任与担当。团支部书记娄志豪在总结中表示:“西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坐标。我们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

2.星河回望,光耀征程——钱学森展追寻

在钱学森科学精神展区,支部成员驻足于钱学森先生的手稿、证书与生平事迹前,感受他“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科学家情怀与爱国精神。展柜中一封泛白的归国申请书上,“我必将竭尽全力,贡献于国家与人民”的字迹依然清晰。钱老的一生,是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最好诠释,激励着同学们勇攀科研高峰,服务国家战略。

三、红色印记,精神永续
10月18日,支部继续走进西安革命公园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完成本次红色教育的最后一程。
1.丰碑静默,浩气长存——西安革命公园瞻仰

10月18日下午,支部成员来到西安革命公园。园内松柏苍翠,纪念碑巍然耸立,肃穆的氛围让同学们瞬间沉浸在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之中。大家认真观看了园内的历史记述,回顾了1926年西安军民浴血守城的悲壮历史。在一方黄土、一座丰碑前,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由无数英烈以青春和热血所铸就。这片历经沧桑的园林,无声地诉说着信仰的力量,提醒着大家不忘来时路,砥砺向前行。

2.红色桥梁,忠诚守望——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参观

接下来,支部一行走进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这座历经风雨的革命旧址,在抗战时期是连接延安与全国各地的“红色桥梁”。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当年的接待室、办公室、电台室及领导人住室,一件件朴素的实物、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生动再现了那段秘密战线上危机四伏又充满智慧的战斗岁月。在这里,大家不仅为革命先辈在严峻环境下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和忠诚品格所震撼,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关头的中流砥柱作用。支部成员谭玲在留言簿上写道:“这里不是战场,却同样充满硝烟;这里没有枪声,却同样考验信仰。我们要永远铭记,是谁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

从延安的黄土高原到西安的红色旧址,从西迁的列车轰鸣到钱学森的星河回望,博25042团支部的36名团员在一次次驻足、聆听与思考中,完成了信仰的淬炼与精神的洗礼。课堂不只在教室,信仰不只在书中——当同学们把脚步印在宝塔山下、把思考留在西迁展柜、把敬意献给革命先驱,他们也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刻进了灵魂深处。未来,支部将继续以信仰为灯塔、以历史为教科书、以奋斗为舟楫,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忠诚与担当!
图片:郝林涛 王博雅
文字: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