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电气要闻

电气要闻

首页 > 电气要闻 > 正文

西交·通全球暑期学校“真空电弧理论、仿真、实验技术及应用”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2025-08-27 浏览量:

2025年8月18日 - 8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主办的西交·通全球暑期学校——真空电弧理论、仿真、实验技术及应用,在学术热浪中圆满收官!国际专家与国内教授接力授课,线上线下超百位来自大学、研究院、企业的青年学者、年轻学子与工程师共赴这场知识盛宴,解锁前沿科研密码。该次暑期学校由电气工程学院王立军教授主持。

开课前,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祝令瑜教授出席开课仪式并致辞。他强调本次暑期学校聚焦真空电弧前沿领域,汇聚国际国内优质师资,是拓宽学术视野、促进学科交流的重要平台,鼓励学员们珍惜学习机会,在知识碰撞中探索创新。

本次暑期学校围绕真空电弧核心领域,搭建“理论奠基 - 技术应用 - 前沿探索” 完整知识体系,课程亮点纷呈:

André Anders教授四场授课,筑牢等离子体与真空电弧根基。作为国际等离子体与真空电弧领域的标杆级专家,André Anders 教授履历堪称行业传奇——他不仅是莱布尼茨表面工程研究所(IOM)前所长兼 CEO,更是美国物理学会(APS)、美国真空学会(AVS)、英国物理学会(IOP)、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四大国际权威学会 Fellow,拥有 40 余年等离子体与离子束系统研发、应用与研究经验。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23 年科研深耕,到创立专注等离子体咨询与教育的 Plasma Engineering LLC公司,再到担任《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Physics of Fluids》等国际顶级期刊主编,他始终站在领域前沿,累计发表 3 部专著、350 余篇同行评审论文,引用量超 2.5 万次,每一项成果都成为行业研究的重要参考。

此次暑期课程,André Anders 教授带来“等离子体及等离子体特性概述(含等离子体产生与控制方程)”“电子发射、放电分类、鞘层(等离子体边界)及其在材料表面等离子体加工与等离子体诊断中的重要性”、“ 阴极(真空)电弧:阴极过程、阴极斑点、等离子体膨胀、电弧等离子体特性、大颗粒”、 以及“ 等离子体的应用,尤其是阴极(真空)电弧等离子体的应用(包括沉积、离子刻蚀、开关中的真空电弧)”四场课程。从等离子体基本物理特性、真空电弧阴极过程,到真空电弧技术在沉积、蚀刻等工业场景的应用,André 教授用公式推导、案例分析等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复杂理论转化为可理解的知识模块,更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分享技术突破背后的思路,为学员们筑牢领域基础的同时,打开国际科研视野。

国内教授专题授课,解锁真空电弧前沿科研与工程应用。刘志远教授回溯百年技术,洞察行业未来。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资深专家,深耕高压真空断路器研发领域 20 余年,不仅是 IEEE 高级会员、国际 “电流零点俱乐部” 成员,更曾深度参与 4 个国际大电网委员会(CIGRE)工作组,为全球真空开关设备技术标准制定贡献智慧。他累计发表 400 余篇技术论文,授权 100余项中国专利,3 部专著覆盖真空开关核心技术,对我国高压真空开关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此次他主讲的《电力真空开关技术百年》,从 19 世纪末真空开关雏形讲起,梳理不同时期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结合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需求,解析真空开关从低压到高压、从交流到直流的演进逻辑,更预判未来在新能源并网、特高压输电等场景的应用方向,让学员们在历史脉络中理解技术价值,把握行业趋势。

王立军教授聚焦数值模拟,破解电弧复杂难题。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电工材料电气绝缘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王立军教授长期扎根真空电弧建模与仿真研究领域,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是 IEEE 高级会员。他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累计发表 250 余篇论文,其中 140 余篇发表于《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2 次斩获英国物理学会“中国高被引论文奖”,部分成果被选为期刊封面文章或特色论文,成为真空电弧领域内的重要参考。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本次课程《耦合阳极模式的多组分真空电弧数值模拟研究进展》中,他围绕不同阳极模式下的电弧行为,详解多组分等离子体数值模型构建方法,展示最新仿真算法在电弧形态预测、能量分布分析中的应用,更结合实验数据验证模型准确性,为学员们提供从理论建模到实践验证的完整科研思路。

史宗谦教授深耕磁场调控,突破技术瓶颈。史宗谦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研究聚焦真空放电等离子体理论与直流开断技术,累计发表 130 余篇期刊论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多项成果应用于高压电力设备研发,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

他主讲的《纵向磁场中的真空电弧》,从磁场与电弧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入手,结合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解析纵向磁场对电弧收缩、能量耗散的调控规律,探讨该技术在高压真空断路器中的应用优势,为学员们揭示磁场调控技术如何突破传统电弧控制瓶颈,打开新的研究方向。

孟国栋教授,探索纳米尺度,挖掘微观奥秘。孟国栋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拥有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后经历,曾赴英国牛津大学访问交流。他的研究横跨电气工程、物理、化学多领域,聚焦微纳尺度电场与材料相互作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顶刊发表 70 余篇同行评审论文,创新研发的二维材料传感器已应用于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相关成果入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

此次他带来的《纳米尺度真空击穿:场发射与电极变形》,深入微观领域,详解纳米尺度下真空击穿的触发机制、场发射电流特性及电极表面变形规律,结合先进表征技术展示微观实验现象,让学员们直观感受 “从纳米视角看真空击穿” 的全新维度,拓宽跨学科研究思路。

线下课堂,学员们围坐成紧凑的学习小组,带着对知识的期待,准备迎接课程。学员们围坐聆听,在公式推导时专注思考,在案例分析中热烈讨论;线上直播间,全球学子同步参与,通过留言、提问与教授互动,跨越空间障碍共享知识。

课程间隙,学员们围绕“真空电弧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数值模拟技术难点”“磁场控制技术”等话题交流,既有对科研的深度探讨,也有跨校、跨国学子的经验分享,让学术交流不止于课堂。

本次西交・通全球暑期学校 “真空电弧理论、仿真、实验技术及应用” 系列课程,让学员们系统钻研真空电弧领域知识,深度打通理论与实践路径,有力拓宽跨学科科研视野,点燃创新探索热情,收获线上线下参与者的广泛认可。

八月,西交・通全球暑期学校以专业与热忱,点燃了大家对真空电弧领域的探索热情。无论你是电气工程学子、科研从业者,还是对前沿技术好奇的探索者,都能在此找到学术共鸣。未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也将继续深耕真空电弧及相关前沿领域,持续打造高品质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出更多硬核课程,与全球学界同仁共享科研成果,携手推动真空电弧技术及电气工程学科不断向前,共探科技发展新可能。期待下次相遇,继续共赴科研星辰大海之约!


文字:电气工程学院

图片:电气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后台登录】